2011.03.08-三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成吉 副總經理 主講:國內輕質骨材應用與發表
今年的台灣有幸獲得舉辦國際花博的機會,在政府的倡導與口耳相傳的口碑推鍵下,使得大批的遊客大量湧進,不論哪一個場次或是展館,均出現票券供不應求的現象。

學生有幸在第一次入園參觀時,就拿到”真相館”的預約票券,在真相館中,主要是讓在地的台灣人及國外旅客認識台灣的地形面貌與地質生態;從館中志工講解說明中可知,由與台灣地處地震帶上,使得台灣的地貌是多山峰,但又因山峰多陡直,使得台灣的河流多短而急促,無法有效善用成為水力發電等用途,且因為山峰陡直使得每逢下雨,就產生大量的沖刷,致使人類的初始發源地:傍水而居的山底平原(沖積扇)受到土石的侵害,這也使得台灣的水庫每逢下雨時便流入大量的土石。

台灣的水庫,多因收到水庫淤積的問題使得本身壽命短減,在國內外的技術引進和知識提升下,國人目前朝向以水庫淤泥進行再利用的研究,發展出”輕質骨材”的燒製及產品應用,雖說輕質骨材已被國內外各大學院證明其優異的性質,在國外如美國、日本等皆相繼發展出相當優異的生產水準與高使用率,但如何配合政府的宣導及降低價格,有效發展輕質骨材在國內應用才是迫切的問題,否則研究無法與現實接軌,市場與理想畢竟是有差距的。

2011.03.15-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源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  鄭祖壽 副執行祕書 主講:
推動資源回收政策建構循環型社會


 
學生以前就讀的國小在資源回收的教育上是有相當的付出,從國小母校在”資源回收日”中可看出,七點半進入校門口時,不是一大堆老師在校門口親切接待學生,也不是校園糾察隊準備抓服儀不整,而是一排排的磅秤及穿著資源回收制服人員進行第一堂上課前的”回收大作戰”。每到回收收件的那一秒鐘一到,就看到蜂擁而至的學生,不知從四面八方哪個位置出來,只為將手中的報紙等回收物放在磅秤上,我們總對著磅秤上那紅色指針露出轉動到至少能讓我們拿到一張榮譽卡的期待神色或是那紅色指針定住不動而使後來的學生皆”受惠良多”,然而資源回收隊的磅秤卻每每讓我們”相當失望”。

其實台灣在資源回收的教育是進行相當的不錯,但美中不足的卻是對家長的與社會大眾的教育卻是天壤之別的錯誤教育,正當學生如火如荼的在為”轉動一格”而斤斤計較時,當時的清潔隊卻頻傳將清潔或資源回收到的回收物品直接以垃圾處理,這項行為已使大量民眾對於政府無法有效達成與落實回收感到相當的感冒與不信任,因此繼續將垃圾與待回收物共同處理,直到台北市開始了”垃圾隨袋徵收”以後,大家為減少支出,才漸而有效回收,以上,至少是我親身感受到的。

學生曾於國外生活一段時間,在國外生活的時候,對於保特瓶回收感到相當的親切,早期的台灣為鼓勵回收,因此有一瓶兩塊錢的回收金,雖目前已經取消了,但在國外生活時,卻多少讓學生也養成回收的好習慣,不惜千里的拿到超商換取那兩塊餅乾的回收金;但是,有一項回收卻讓學生感到相當的不解與驕傲,在加國是不回收電池的,根據接觸到的人的說法,美加均不回收電池,然而這兩個國家就我認識及所見聞的,以使用充電電池與購買充電電池的人數與台灣相比,卻是相當少見的,所以當我說出我的國家:台灣,有在回收電池時,我是很驕傲的!但對於電池回收也相對抱持著一種不確定感,到底我們的電池回收是如何回收?是如何再利用或是最終處理呢?

2011.03.22-鴻維濾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俊傑副總經理 主講:產業用不織布開發與應用


我們一般認知的”不織布”(Non Woven)多以過濾用途使用,但應用在電池上卻是首次見聞,但其應用原理仍不離”過濾”本質,依電池的類型不同(鎳鎘電池、鎳锌電池、鹼性锰電池、鎳氫電池、鋰電池電池、鋅錳電池等)而使用不同的隔離膜,
隔離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吸收電解液的速度亦會影響電池生產速度,進而影響最關注的成本。

此次的講座實在讓在坐的學生們都大開眼界,知道材料的無止盡與應用的無限度,如今我們雖然在各自領域鑽研著,但對於其他與時共進的知識認識卻相當的少,甚至缺乏,如今,透過對不織布應用到電池中,對于材料應用與開發的認知將再度無線延伸,誰能想到,當初被戲稱夕陽工業的紡織,如今不僅在服飾、服材上大放異彩,更在醫療、電子、化工上,形成一個無限度成長的界線呢?


2011.03.29-立順興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呂東璇 總經理 主講:低碳經濟新思維
節能減碳與替代能源目前都屬於相當大的矚目議題,然而不論是哪一次會議的產生與達成(哥本哈根會議或京都議定書),都在在訴說了地球已面對和將面臨的慘狀,而承擔這一切的,將不只是上一代、這一代或是下一代,而是深遠影響著歷代歷祖,可是最根本的問題與最根本製造問題的,我們從每一次制訂或參與會議的國家代表可發現,造成這些最大問題的國家其實就是製造這些問題的國家,但與國家整體利益相違背時,製造這些問題的大國卻是第一個或也不是最後一個退出簽屬協定的;因此,我感到相到的納悶,當各國致力於節能減碳時,我們減少一小時的碳排放可能都遠不如對方減少十分鐘的含量時,這樣的減少真的有意義嗎?還是這只是一種減少良心譴責的行為呢?

雖然這次的講座是以節能減碳為主題,透過碳足跡的追尋,我們可以發現製程及成本支出等是可以有效減少的,不僅為公司更在大環境與大議題上,產生相當大且有意義的效果,然而,不是每一個公司行號或是個人都明瞭國家的政策與國家對人民的冀望,甚至在節能減碳的議題上,若是違背”利益”時,就會大打折扣,畢竟,大多數的人都是短視近利的,台灣是個海島國家,但人民的眼界卻如陸地型國家甚至比陸地型國家還淺短,或說是無法對焦在正確議題上,如此,要每一個人”感任一人之感,受每一人之痛”,我想是很困難的!

我想如何降低人民的疑慮以及確保每個人都能深刻體認到環境的變化,除了每個人對於天氣亂序的直接感受以外,政府的宣導與善意輔導才是每一個企業與個人所樂見的,畢竟,企業隨政策改變,但改變政策的卻仍是人民,只是那股聲音,你們……聽到了嗎?





.
Picture
立順興